空氣放射性監測儀可根據監測對象、使用場景、技術原理、功能特點以及便攜性等多個維度進行分類,以下是詳細介紹:
一、按監測對象分類
總放射性監測儀:
功能:測量空氣中所有放射性粒子的總活度或總劑量率,不區分具體類型。
應用場景:適用于需要快速評估整體放射性水平的場合,如核設施周邊環境監測、核事故應急響應等。
特定射線類型監測儀:
α射線監測儀:
功能:專門檢測空氣中的α粒子(如氡氣衰變產生的α粒子)。
應用場景:用于鈾礦區、氡氣富集區域或室內空氣質量監測。
β射線監測儀:
功能:檢測空氣中的β粒子(如鍶-90、銫-137等衰變產生的β粒子)。
應用場景:核電站周邊、醫療放射性廢物處理場所等。
γ射線監測儀:
功能:測量空氣中的γ射線劑量率,反映放射性物質的總量。
應用場景:廣泛用于核能行業、環境監測、公共安全等領域。
中子監測儀:
功能:檢測空氣中的中子流,適用于核反應堆、粒子加速器等場所。
應用場景:核研究設施、核燃料循環設施等。
放射性氣溶膠監測儀:
功能:專門檢測空氣中懸浮的放射性氣溶膠顆粒(如碘化物、鈾化合物等)。
應用場景:核電站通風系統、核廢料處理場所、核事故后空氣凈化監測等。
二、按使用場景分類
固定式監測儀:
特點:長期安裝于固定位置,支持多探頭聯動,數據聯網傳輸(如RS485、GPRS、4G/5G)。
應用場景:核電站、核廢料處理廠、實驗室、工業探傷場所等需要長期連續監測的場合。
便攜式監測儀:
特點:輕量化設計,電池供電,支持單手操作,具備數據存儲和無線傳輸功能。
應用場景:核事故應急響應、現場調查、臨時監測點設置等需要靈活移動的場合。
車載/機載監測儀:
特點:安裝于車輛或飛機上,用于大面積區域快速掃描監測。
應用場景:核事故后污染區域評估、環境放射性本底調查等。
三、按技術原理分類
電離室型監測儀:
原理:利用放射性粒子在電離室中產生的電離效應,測量電離電流或電荷。
特點:測量范圍廣,穩定性好,但靈敏度相對較低。
應用場景:高劑量率環境監測,如核電站主控室、反應堆周邊等。
閃爍體探測器型監測儀:
原理:放射性粒子與閃爍體相互作用產生熒光,通過光電倍增管轉換為電信號。
特點:靈敏度高,可區分不同射線類型,但結構復雜,成本較高。
應用場景:低劑量率環境監測,如環境放射性本底調查、醫療場所監測等。
半導體探測器型監測儀:
原理:利用半導體材料中放射性粒子產生的電子-空穴對,測量電荷變化。
特點:分辨率高,可測量能量譜,但易受溫度影響。
應用場景:能譜分析,如核素識別、放射性物質成分分析等。
GM計數管型監測儀:
原理:利用放射性粒子在GM計數管中產生的氣體放電效應,測量放電次數。
特點:結構簡單,成本低,但只能測量總計數率,無法區分射線類型。
應用場景:快速粗略監測,如個人劑量監測、現場快速篩查等。
四、按功能特點分類
智能型監測儀:
特點:集成AI算法,可預測放射性物質濃度變化趨勢,提供管理建議;支持遠程監控和數據分析。
應用場景:需要智能化管理的場合,如智慧城市環境監測、核設施遠程監控等。
多參數監測儀:
特點:可同時測量多種參數,如溫度、濕度、氣壓、風速等,以及放射性水平。
應用場景:需要綜合環境參數監測的場合,如核事故應急響應、環境影響評估等。
防爆型監測儀:
特點:具備防爆設計,適用于易燃易爆環境。
應用場景:石油開采、化工場所等存在爆炸風險的區域。
五、按便攜性分類
手持式監測儀:
特點:體積小,重量輕,便于攜帶和操作。
應用場景:個人劑量監測、現場快速篩查、應急響應等。
2.背包式監測儀:
特點:可背負使用,適合長時間野外作業。
應用場景:環境放射性本底調查、核事故后污染區域評估等。
穿戴式監測儀:
特點:可佩戴在身上,如腕表式、胸牌式等。
應用場景:個人劑量監測、職業暴露評估等。